茶味

一片茶葉看似簡單,但其實是由多種不同的物質所造成。
茶葉的化學成分是由3.5- 7%的無機礦物質和93- 96.5%的有機化合物所組成。
每一種茶的獨特風味和滋味,亦是來自這些物質和其產生的化學變化。
以下就會解析一下物質和味覺變化的關係。

茶的澀感- 茶多酚
茶多酚是形成茶葉色香味的主要成份之一,佔有大概10-30%。
在成茶的過程中,茶多酚會經過氧化而產生「茶黃素」及「茶紅素」,影響到茶湯的色澤與滋味。
其中茶多酚有大約70%由兒茶素造成,亦是構成澀感、收斂性的主要物質。
以茶類而言,綠茶含有的兒茶素比紅茶更加多,因此常有被稱作回甘的滋味。
兒茶素擁有難溶於冷水,易溶於熱水的特性,因此使用較低水溫沖泡會顯甘甜,反之會比較爽澀。
茶多酚還能減少自由基的形成,有助防癌,抗衰老,消炎殺菌的養生功效。

茶的苦味- 咖啡因
咖啡因是茶葉中的其中一種生物鹼,易溶於水中,亦是茶苦味的來源。
咖啡因同樣在熱水中較易溶出,在低溫時會和兒茶素結合,產生沉澱,出現「冷後渾」的 白濁現象。
「冷後渾」是一種乳化作用,茶的活性越大,效果越明顯,因此「冷後渾」亦是高品質紅茶的指標。
咖啡因在適當的攝取下,是無害而有益的。
它具有提神,消除疲勞和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,亦可以幫助消脂減肥。
在適當份量下,經過一段時間就會比身體代謝,不會殘留或造成影響。

茶的鮮味- 茶胺酸
茶胺酸是茶葉中佔比最多的氨基酸,易溶於水中,是決定茶香與鮮甜到的主要物質。
茶胺酸會和日照產生作用,轉變成為兒茶素,因此受到日照較少的茶品會較鮮甜。
日本的一些綠茶,如玉露和高級綠茶就會再採收前使用覆蓋遮陽的方法。
在保留茶胺酸取其鮮與甜的同時,亦能抑制茶湯的苦澀味。
茶胺酸有助放鬆心情與緩和情緒的根源,也能減輕咖啡因的影響。

茶的甜味- 醣類
茶的醣類可分為單醣,雙醣和多醣類。
其中單醣和雙醣都是可溶性醣類和部分的氨基酸都是茶甜味的來源。
果膠質也是屬於醣類物質,能帶來茶湯的稠度與滑順口感。

茶的酸味- 有機酸
有機酸是茶葉製作過程中自然產生的多元物質。
適當的酸味能為味覺帶來協調作用,為茶增加風味。

茶的香味- 香氛物質
茶的香氣主要取決於其製作過程,茶多酚與茶胺酸都是製茶時促成茶香的重要成分。
因此由日照時間,生長溫度,製茶發酵到成茶烘焙期間,都會影響香氛物質的形成與變化。

其他物質

茶皂素- 為沖茶時的白色泡沫,是天然的活性劑,富含營養成分。

蛋白質- 可增加茶湯的黏稠度,但長時間的放置會導致變質。

維生素- 茶葉含有多種維生素,其中又以維生素B與C為水溶性,綠茶的維生素C含量為最高。

礦物質- 在茶樹成長過程中會吸取土壤中的礦物質,因此亦會存在在茶之中。

以上的都是一杯茶主要風味的構成,其中的影響亦會和其水溶性掛鈎。
如茶多酚佔大約48%,茶胺酸15%,咖啡因10%,餘下的醣類,香氛物質和水溶性物質佔大約27%。
因此喝茶時的味覺感受主要有澀感、苦味與鮮甜味,但同時其實亦有不同的物質作出化學作用。
一杯茶看似平常,但箇中物質相輔相成,百般滋味,因此更值得我們去細味。

Leave a comment

Please note, comments must be approved before they are published